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莘县  >  名人轶事

【莘县人物】孙大坤:从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走出来的中共朝南县工委书记

时间: 2021-11-30 14:52 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孙大坤,又名孙超,孙同举,1913年2月出生于朝城县牛庙村(现属莘县朝城镇)一个贫农家庭。8岁入本乡邵庄一个私塾学堂读书,13岁时因军阀头目薛传峰依仗势力压迫剥削人民,引起全县农民强烈反抗,并组成以红枪会为主体的农民武装,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结果遭到军阀血腥镇压。在战乱中,学堂被烧,从而失学。


北伐战争

1926年,孙大坤随舅父到陕西潼关参加西北军当学兵,1927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在此期间,受到该部进步军官的启发和熏陶,对共产主义产生浓厚兴趣,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打倒列强,除掉军阀,挽救中国,初步奠定了对党的认识和共产主义信念。北伐战争后,学校解散,改为学医。1930年夏,阎冯反蒋战争爆发,同年秋失败。1931年,孙大坤在江西参加红军。

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孙大坤参加了中央苏区的5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江西瑞金苏区加入反帝拥苏大同盟和抚恤会,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32年至1933年的第三、四次反围剿期间,因募捐和扩大红军工作出色,曾先后两次受到军委《红星报》登报表扬。1934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孙大坤调红一军团一师卫生部,负责收容和医疗工作。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后,调任中央军委干部团卫生队队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卫生所长。1936年初,孙大坤任独立师卫生部长,同年秋任中央军委卫生科长,负责中央首长和军委机关的医疗保健工作。

红星报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大坤奉命到山东敌后发展抗日武装,曾任冀鲁边支队司令员,又称孙(大坤)彭(天杞)大队,活动在平原、乐陵和河北枣强一带。1938年冬,支队升级编入主力部队,孙大坤奉命回家乡养伤并发展党的组织。他在朝城发展了谢春风、郝明甫、王史可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点燃了朝城县南部党的发展的火种。

1939年5月和6月,孙大坤先后建立了中共朝南临时工委和工委,孙大坤任书记。同年秋,孙大坤调任鲁西地方干部训练队队长,后历任泰(安)肥(城)国民抗敌自卫团参谋长,冀鲁豫军区武装部组织科长,反日伪武装工作团副团长、团长等职。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孙大坤任冀鲁豫第二军分区参谋长兼黄河罗楼渡口指挥及二分区战勤司令员,在支援刘邓大军出击陇海路,进军大别山等战役战斗中,先后两次荣立战功。1949年随军南下,先后任江西上饶军分区、贵州遵义军分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大坤历任贵阳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兼贵州军事管制委员会贵阳军事法庭审判长。1952年,孙大坤赴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毕业,任陆军12军副军长,1961年9月后历任昆明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顾问等职。1983年5月离职休息。

1955年9月,授予孙大坤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孙大坤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前排右三为孙大坤

孙大坤简介:( 1913.2~2000.7 ),山东莘县人。1931年到江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调中央军委干部团任卫生队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卫生所所长、红军独立师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卫生科科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奉命东进河北、山东抗日,曾任冀鲁边支队司令员。1938年冬因战斗负伤,经组织批准回家乡疗养。1939年6月任中共朝南县工委书记,10月调回部队。历任鲁西军区地方干部训练队队长,泰(安)肥(城)国民抗敌自卫团参谋长,冀鲁豫军区武装部组织科科长、反日伪武装工作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参谋长兼黄河罗楼渡口指挥及第二专署战勤指挥部司令员。1949年2月南下,历任江西上饶、贵州遵义军分区副司令员,贵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兼贵州军事管制委员会贵阳军事法庭审判长。1952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曾任陆军第十三军副军长,昆明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顾问等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莘县人民政府 承办: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635-7321439

网站标识码:3715220009 鲁ICP备14013408号 党政机关 鲁公网安备 37152202000131号

联系我们隐私保护郑重声明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