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元(1916—1939),河北省文安县胜芳镇人,9岁入本镇北大寺学堂念书,14岁考入天津市南开中学,先后在初、高中部学习。在南开中学,张炳元耳闻目睹了进步学生掀起的一次又一次革命风潮,长期经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开始关注,并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了初步认识。他经常和一些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一起泡在图书馆里,阅读进步书刊,从中汲取营养,思想受到进一步启迪。他擅长写作,其讽刺文章笔锋犀利,文字流畅,多次以“向东”的笔名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
1934年,张炳元和几个进步同学发起组织了左翼文艺团体“野烟社”,并出版不定期刊物《野烟》。在这个刊物上,他编辑发表了许多揭露黑暗、向往光明、革命倾向十分明显的诗歌、散文、小说。1935年,张炳元已成为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就在这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新高潮,张炳元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愤慨,于12月12日中午和学生会主席吴祖贻等人召开会议,决定致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12月17日,张炳元参加了天津各学校学生自治会联席会议,共同组织了12月18日举行的全市大、中学校学生参加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12月18日,张炳元与其他几名进步学生一起组织南开中学800余名学生,冒着保安队的水龙喷射,冲出校门,加入到全市学生的游行队伍中,到市政府门前请愿,并卧轨表示抗议,还把传单贴到了天津的日本租界内。这次声势浩大的活动,不仅震动了华北,也波及到全国。
1936年,张炳元参加了“秘密读书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阅读马列书籍和我党的抗日救亡刊物,后又参与组织了“新文字促进会”,创办了会刊《活路》,以研究文字改革问题为掩护,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1936年4月,经傅鹏翥介绍,张炳元在天津法商学院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3人党支部的支部委员。在一张合影照片背面,张炳元激动地写上了“这是一个新阶段”7字,以永远记住这个政治生命中的转折点。
1936年夏,张炳元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入校之始,他就和学校党组织接上了关系,接着就在党组织领导下,串联进步同学,扩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炳元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支持二十九军抗战。张炳元说服父母,历尽艰难,经青岛到达济南,终于成为政训班的一员。不久,驻守聊城的山东省第六专署专员范筑先将军决定成立政训处,以加强全民抗战的发动工作。范让政训处主任张维翰从济南的政训班选拔240名政训服务员,张炳元被选中,于是以政训服务员的身份来到聊城,时间是1937年的秋天,张炳元21岁。
1937年底,张炳元和吕世隆一起被调到莘县工作,吕世隆任抗日县长,张炳元任办事处干事。张炳元一到莘县就和莘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与吕世隆、冯子华一起组成了莘县党的三人领导小组,又发展了一批政训服务员。不久,张炳元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组织党员深入集镇和较大村庄,广泛发动群众,物色党员发展对象和干部人选,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并在一些较大的村庄建立了农会等抗日组织,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抗日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8年2月,莘县县委建立,张炳元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县委确定了三大任务:一是培养基层干部,二是发展党员,三是建立武装。张炳元身为县委书记,生活却十分俭朴,一套军装穿几年,冬天从来不点炉子,长年睡光板草席,一年四季只有一床被子,吃饭从不挑拣,一年中有半年以地瓜为主食。在工作上,张炳元总是保持着十分的热情,从不马虎将就。1938年5月,为了迅速壮大党的队伍,张炳元倡导发起了一个“红五月”大发展活动,一个月发展党员500余人。到这年秋天,莘县已有党员800多人,数十个支部。在国民党顽固势力比较强大的黄楼店、礼院、曹楼等村也建立了支部,仅在四区就建立了南无村、马村、河涯、大索庄、罗村庄、中牟町、马固等十几个支部。四个区的党委也相继建立,莘县的党组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1938年11月15日,日军攻陷聊城,范筑先将军殉国。16日晚,为防止莘县的国民党反动分子乘机闹事,张炳元亲自给十支队司令员张维翰写了两封信,请求派一部分武装来支援。谁知信刚派人送出,17日就发生了“莘县事变”,吕世隆被枪杀,张炳元亦被扣押。由于张炳元在群众中威信极高,反动分子始终没敢加害于他。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张炳元很快被放出来了。一脱离反动分子的魔爪,张炳元立即起草了《告鲁西北同胞书》,油印后广为张贴散发。他在这份文告中披露了莘县事变真相,揭露国民党顽固分子破坏抗战的罪行,号召鲁西北人民行动起来,打退日军和顽固派的进攻,为范将军和吕世隆县长报仇。随后,张炳元经莘县北部辗转来到冠县,和撤到冠县境内的莘县县委其他领导人一起在冠莘边界一带坚持斗争,志在重新打开莘县对敌斗争的局面。
1939年1月,中共鲁西区党委成立。统一领导鲁西北、鲁西、泰西三个特委,张炳元任鲁西特委书记。3至6月间,上述三个特委撤销,在所领导地区先后建立七个地委,张炳元任第一(也称鲁西北)地委书记。
1939年7月初,在张炳元的领导下,冠县“动委会”一举消灭了18个作恶多端的国民党反动分子,这更增加了他们对张炳元的仇恨。他们狗急跳墙,决定对张炳元暗下毒手。聊城的顽固派头子王金祥的特务营长马泽远一再扬言要报仇。他们像猎犬一样到处打听地委机关的行踪,寻找机会,以求一逞。7月13日晚,地委机关人员进驻朝北化庄。天空乌云渐厚,接着下起了小雨。忙碌了一天的张炳元等地委机关人员在一家老乡的屋里,以门板当床,睡得正香,筑先纵队三营的战士也大都休息了,整个村庄一片寂静。拂晓时,一伙身穿灰色八路军服装的人骗过哨兵混进村内,在夜幕掩蔽下,摸进了地委机关人员睡觉的小院,这正是受王金祥指使前来暗杀张炳元的马泽远一伙人。张炳元惊醒后仓促举枪还击,不幸被子弹击中,倒在了血泊里。鲁西北党的主要领导人张炳元,就这样在恢复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时刻被敌人暗杀了,年仅23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