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莘县】李聚奎激战鲁西北
时间:
2022-01-11 16:04
来源:“莘县史志”公众号
李聚奎激战鲁西北
在中国军界,有一位将军,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在鲁西北抗战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只身来到鲁西北,创建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重新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日局面。这位将军,就是建国后曾先后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第一任院长、国家石油工业部第一任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聚奎。

临危受命
1938年12月上旬,战火纷飞的冀南已进入冰冷的冬季。空旷的田野上异常荒凉,一阵阵寒风,夹杂着枯叶和黄尘,在漫空里飞舞。在这恶劣天气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青年纵队政委李聚奎,正指挥着部队在南宫以西阻击日军的“扫荡”。这时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发来命令,让他离开青年纵队,立刻去鲁西北地区组建新的队伍。原来,11月中旬,日军攻占聊城,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余守城健儿在同日军血战中壮烈殉国,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和范筑先合作开创的鲁西北抗战局面遭到严重破坏。范筑先的队伍大多溃散,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受到削弱,日伪顽的势力随之猖獗起来。为了重振鲁西北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向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徐向前、朱瑞等人发出“范筑先如确牺牲,我应用一切办法团结与巩固其部队,并实际帮助范区作战”的指示,并要求派部队去配合,表示“共患难之意”(《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资料选》第3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作出了让李聚奎到鲁西北组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的决定。12月下旬的一天,北风呼啸,大地冷得像一座冰窖。李聚奎拿着冀南区党委书记李菁玉的介绍信,带着两个警卫员,由青年纵队警卫连的一个排护送,冒着凛冽的寒风,风尘仆仆地来到鲁西北的冠县,找到了鲁西北地区党的领导人张霖之。在冠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李聚奎告诉张霖之,他这次来鲁西北,就是打算以鲁西北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第十支队为基础,组建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重振鲁西北的抗日斗争。正当先遣纵队建立之际,李聚奎接到刘伯承、邓小平的来电,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继续坚持鲁西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十支队应改称筑先纵队,先遣纵队另行组建。于是,李聚奎和张霖之从第十支队和地方上抽调了100多名干部,在冠县崔八里庄另行成立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机关,李聚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致远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接着,刘邓首长从冀南调来一个200多人的营,划归先遣纵队建制。李聚奎又把第十支队的第五团改编为先遣纵队第二团,约1100多人。八路军总部指令由冀鲁边转进鲁西北的津浦支队、冀南军区的青年纵队第三团、第一二九师骑兵团和筑先纵队,统一归先遣纵队指挥。从此,李聚奎指挥先遣纵队及各部活动在黄河以北,津浦路以西的广阔地区,破袭日军铁路运输线,打击日伪顽反动势力,使抗战的旗帜在鲁西北大地上又高高飘扬起来。四十多年后,我采访了李将军,当谈起这段历史时,他曾幽默地说:“当时条件很差,我到鲁西北时,差不多是个‘光杆司令’啊!”1939年春节刚过,日伪军1400多人,气势汹汹地向先遣纵队驻地扑来。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李聚奎冷静地分析了敌情后认为,以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当时的兵力,不可能从正面抗击敌人,必须采取向敌后迂回的战术。遂决定留筑先纵队在朝城、冠县、馆陶、莘县一带活动,继续在漳卫河两岸扩大根据地。先遣纵队会合津浦支队和青纵第三团,进至大峰山一带,以大峰山为依托,面向平原,开创运河以东抗日根据地。鲁西区党委机关随先遣纵队一起行动。先遣纵队出发前,李聚奎电告津浦支队、青纵第三团各派一名领导干部于3月5日拂晓前到达茌平的琉璃寺(今属高唐县),共商行动计划。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拂晓,李聚奎率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机关到达琉璃寺。琉璃寺位于高唐东南约37华里处,周围筑有土围墙,墙外挖有壕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平原小镇。黎明前的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寂静的村庄里不时传来报晓的鸡叫声。李聚奎率领部队和区党委机关来到村里,见到先期到达的津浦支队队长孙继先和青纵第三团副团长刘昌义后,便顾不得休息,立刻同他们商谈起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来。此时,参谋长刘致远在布置警戒时,突然发现敌情,一股从高唐出动的日军闯到了琉璃寺的北门口,用几十辆汽车把寨门堵住,向寨内冲击。警卫连的战士马上还击,一时枪声大作。听到枪声,纵队作战科长赵晓舟率第二团一部急速赶来,投入了战斗。李聚奎在敌情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立即命令孙继先、刘昌义迅速返回部队,率部来援。但孙、刘回到各自驻地时,均发现敌人,遂就地指挥部队与敌展开激战。天渐渐亮了,周围村庄黑黝黝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起来。日军借天亮之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开始向先遣纵队发起冲击。由于日军机动性强,先遣纵队行动不便,李聚奎只好指挥部队依托村寨就地固守,以等待时机,冲出敌人包围圈。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死伤惨重。日军指挥官气急败坏,吼叫着下令向村内施放毒气。先遣纵队的指战员们在炮火和毒气的袭击下,仍顽强坚守阵地,与敌人形成胶着状态。下午5时许,李聚奎命令纵队作战科长赵晓舟和宣传科长许法带一个排掩护区党委和纵队机关出东门向许楼方向转移。不期敌人已先占许楼。行进中,赵晓舟发现前方有敌人。他刚拿起望远镜进行观察,敌人就开始射击起来。机关和部队遭此阻击,伤亡了一些人。其他人有的重返琉璃寺,有的与部队失散。鲁西区党委书记张霖之等从许楼村南快速取道东南方向,安全转移出去。惟有区党委秘书长赵伊坪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又丢失了眼镜,辨不清路线,误进许楼,不幸为敌人所俘,被日军捆绑在枣树上,浇上汽油活活烧死。天慢慢黑下来,暮霭在莽原上渐渐升起。突围的时机到了 李聚奎一声令下,部队悄悄撤出琉璃寺,经茌平的杜郎口向东南方向转移。一夜急行军,先遣纵队甩掉了敌人,于3月6日晨到达赵官镇。李聚奎和刘致远、王幼平商量了一下,认为眼下应暂时避开敌人“扫荡”的锋芒,转移到黄河以南的大峰山休整。这时津浦支队的一名便衣侦察员来到赵官镇,告诉李聚奎,鲁西区党委和津浦支队、青纵第三团撤出战斗后,均转移到赵官镇以北30华里处的几个村庄里。随后,李聚奎和津浦支队的侦察员一同骑自行车去找区党委。当时为了路上行动方便,李聚奎换上了便衣。来到张霖之的驻地,李聚奎通报了和刘致远、王幼平商定的行动计划。张霖之表示同意。当天晚上,李聚奎即随区党委机关越过黄河,津浦支队、青纵第三团也乘夜穿过黄河,进入大峰山区。在大峰山,李聚奎接到第一二九师师部电令,要津浦支队划归山东纵队,先纵和青纵第三团到太行山整军。1939年3月下旬,李聚奎告别了鲁西区党委的同志,率先遣纵队和青纵第三团转移到邢台的将军墓一带,就地开始整军。1939年夏天,日军为了实施其“治安肃正”计划,开始对鲁西北地区实行频繁“扫荡”。6月,顽军石友三部趁日军“扫荡”之机,进犯濮阳、濮县等地区,沿途捕杀抗日工作人员,进攻八路军。大名、聊城、濮阳、濮县等地的日伪军也纷纷出动,策应石友三部。7月14日,国民党顽杂部队的特务营长马泽远率部队夜袭朝(城)北地区的化庄,杀害了鲁西北地委书记张炳元,使鲁西北的形势顿时紧张起来。针对鲁西北的严峻形势,1939年7月15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在给杨尚昆、朱德、彭德怀和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建议“聚奎部队整训后速与筑先纵队汇合,开展工作”(《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四辑,第8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不久,刘伯承、邓小平令李聚奎率部重返鲁西北,同时调整充实了纵队领导机关,李聚奎任司令员,萧永智任政治委员,王波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9月的华北平原上,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李聚奎和萧永智率先遣纵队离开邢台的将军墓,又踏上重返鲁西北的征程,很快到达朝(城)北地区,与筑先纵队会合。指挥机关在莘县、冠县、朝城交界处一带农村活动。随后,李聚奎派人到朝(城)北地区,以八路军工作队的名义,在各村组织民兵自卫队。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朝(城)北各村普遍建立了民兵自卫队。这期间,李聚奎还抓紧地方武装的整编。11月初,他把活跃在莘县、冠县、朝城、馆陶、邱县、临清等地的“卫河支队”改编为先遣纵队第一团,共1300多人。不久,又把活跃在博平、茌平一带的先遣纵队第五大队扩编为第三团,壮大了先遣纵队的力量。1939年12月13日,天刚朦朦亮,几颗寒星还在寂静的天空里眨着眼睛。从阳谷、莘县、寿张、聊城等地悄悄出动的四五百日伪军,突然包围了莘县西北的魏庄。正住在魏庄的李聚奎接到情报后,马上让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带直属队转移,并负责组织担架队等,他则指挥驻该村的先遣纵队一个营与敌展开激战。敌人进至魏庄村边时,李聚奎指挥部队一阵猛打,把敌人堵在村子西北角的一个大坑内。驻扎在魏庄附近的筑先纵队第五营营长冯警涛,听到激烈的枪炮声,也率全营飞奔增援上来。激战竟日,敌人伤亡惨重。日军恼羞成怒,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瓦斯。营长冯警涛被熏倒,战士们用凉水把他浇醒后,爬起来仍继续指挥战斗。黄昏到来后,李聚奎一声令下,部队向敌人发起了总攻。全体指战员个个奋勇向前,英勇杀敌,枪声紧一阵慢一阵,一直持续到午夜时,敌人毫无目标地打了一阵枪,便仓皇逃跑了。这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缴获大车8辆,步枪10余支,山炮筒1个。至今当地还传颂着李聚奎将军指挥魏庄战斗的传奇故事。魏庄战斗后,李聚奎率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联合作战,于1940年1月赶走了盘踞在朝城的国民党顽固派王金祥。2月,又率部参加了由宋任穷等指挥的讨伐石友三的战役。这些战斗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鲁西北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八路军的抗日声威。1940年4月,正值鲁西北春暖花开之际,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接到第一二九师首长命令,让他们合编为第一二九师新八旅,由张维翰任旅长,萧永智任政治委员,王近山任副旅长,王波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6月6日,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在朝城西北的王奉村合编。随后,李聚奎奉命调往山西太岳山区,任薄一波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的副司令员,从此离开了他浴血奋战的鲁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