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进一步拓展教科研渠道,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教育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成效。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探索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2)加强体育、美育、劳动课程的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3)探索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数学学科的课程整合与教学策略,努力实现高考新的突破。
3.要下大气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振兴读书工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将外校经验与我校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采用外出学习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3)坚持实施“青蓝工程”,系统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新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学科培训、授课技能培训,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针对中青年教师制定名师、名班主任培养方案,育名师、办名校。
(4)开展“整本书阅读”“学科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积极推行教学组长年轻化,新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优化教学管理队伍。
5.高三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细化高三年级教学管理,加强高考研究,中层领导每周在高三至少听课一节,确保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6.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1)加强集备、任务单、教案、电子教材、微视频(含学生自己录制的微视频)、小组建设、听课笔记、作业等教学常规的检查,实施周检查、周评价制度。
(2)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继续深化“一五三”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提高电子教材、微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制作质量,推进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降低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从入口看出口,采用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7.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基础生的提高和学困生的转化,加强特长生队伍建设,重视优质生的培养,实现学生队伍的整体优化。
8.用好教学、管理一体化办公系统和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
9.加快“教学档案”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