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指导思想,我校在开学初期就制定好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明确高中阶段劳动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承担日常生活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团队合作,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能进行家用器具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能对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具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形成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现就我校2023年上半年劳动教育教学做如下工作情况汇报。
一、我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1.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劳动品质
我校着重培养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协作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品质。2023年我校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校园、教室和宿舍的清洁卫生管理和维持,参与食堂餐饮服务,智慧校园建设等。
2.劳动砺心智,动手促成长
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和重要保障,增加了师生的劳动实践场所和生物课实地教学。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担起了我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百果园的植物的日常护理。百果园主要种植常见果树和当季的一些蔬菜如莴笋、芥菜、小白菜、茴香、空心菜和葱蒜辣椒等等。此外,还种植了出现在生物课本上的一些植物如豌豆马铃薯等等。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也是学校劳动实践室的重要补充。
3.多方搭建平台,拓宽劳育渠道
2023年我校成功搭建了莘县农业嘉年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农业技术服务管理(田园综合体-农业版块),主要是农业科普知识,蔬菜、花卉园艺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多样化等,拓宽了学生劳动实践范围及视野,特别是让学生现场了解了无土栽培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对农业的喜爱和农业科研精神。
为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我校不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研学活动。2023年3月12日学校组织高二年级师生进行“踏红色足迹”远足活动,目的地为马本斋烈士陵园,全程往返三十余公里。4月组织了莘县绿色蔬菜博览会研学活动,5月和6月组织了“瓜果蔬菜 飘香四季”莘县农业嘉年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多数学生首次接触了智能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种植。通过开展基地研学、远足、劳动、职业生涯规划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生活百态,实现立德树人。
4.聘请校外专家,提升劳育质量
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化教师团队保证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我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9岁,其中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教师有86人,占全体教师的1/3左右。更有一批高学历的农学专业型教师,推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此外,我校聘请了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徐东立同志、王洪山同志等作为我们的校外特聘专业辅导员,充实了我校的师资队伍,解决了我校劳动教育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5.开展假期实践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我校要求学生假期能根据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饮食特点等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制定一家人的生活计划。主动参加家庭劳动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会解决遇到的问题。熟悉当地传统农业特点,分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劳动方式。对家用电器进行熟练的拆卸、清理、维修等。
6.弘扬志愿精神,投身公益劳动
我校的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多种场所,为让劳动展开更具规范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项目管理措施来保障劳动教育落地。主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文明社区、校园创建宣讲,公共场所管理及卫生清洁,积极参加贵港市及覃塘区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培养他们具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劳动自立意识和奉献精神,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为学生的劳动实践保驾护航。
7.弘扬劳模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时代的领跑者。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在中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他们是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为了给同学们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们举办了劳模进校园活动。
劳动励心智,劳动促成长。劳动教育不但能让学生成为拥有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的劳动者、成为能够体会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热爱劳动,具有奋斗、奉献、勤俭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的劳动者、成为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劳动者和具有能够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而且还能促进高中生品德修养的提高、智力的进步、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帮助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今后,我校将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校开展劳动教育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 劳动意识落后,劳动价值体认不足
不只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学校和家长也漠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只重视提高学生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劳动及其他教育问题。同时,家长更看重考试成绩排名,一切都要围绕文化知识学习和考试展开,才被看成是“正事”,其他事容易和文化知识学习对立起来。
2. 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现行劳动课程既无评价指标,也无操作规范,无法对教师和学生形成有效评价。缺少标准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3. 劳动教育缺乏信息系统平台支撑
学校还未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且现有的教学平台缺乏劳动教育部分,主要表现为:
一是没有建立劳动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发展缺乏全局性规划,投入劳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很少。
二是平台资源分类不够精准。学习平台资源建设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削弱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积极性。
三是学习平台智能化程度不够。学习平台未能利用新时代的智能技术,实时收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信息,缺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过程数据的深度挖掘,客观上延缓了高校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
四是学习平台缺乏多元评价模式。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一大难题,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等,缺乏可以支持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云平台,给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劳动教育评价的具象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我校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切实推进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政策要求,根据我校劳动教育开展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工作计划和措施。
1.科学制定校本劳动教育方案。
保证每周1节劳动课,每学年一个劳动周,围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设置劳动教育项目和劳动周活动,明确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
2.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自主确定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劳动课程内容与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与其他学科有机渗透。
3.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积极配建劳动实践教室。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条件,开辟劳动实践场地,广泛设立校内值勤值日、卫生清扫、整理收纳、绿化美化、帮厨帮餐等岗位,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研学基地、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和设施设备。
4.配足劳动教育师资。
充分统筹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资源,努力培育一批“一专多能”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聘请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技能人才,邀请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志愿者到校开展劳动实践指导。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小学兼任劳动实践课教师,并将课时量计入工作量。
6. 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落实劳动教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开展集体劳动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教育等计入工作量。
7. 推进家校社协同实施。
家长会等途径,宣传劳动教育意义,引导家长以身示范,培育良好的劳动家风。建立社区、学校、家庭劳动清单,引导家长主动指导、监督学生完成社区、学校、家庭劳动任务。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劳动基地共同研发实施劳动课程,提高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8.强化劳动安全保障。
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时长,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根据劳动实践活动项目,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预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家长劳动风险告知。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备案制度,明确时间、地点、劳动内容、风险评估以及与家长、劳动基地签订安全协议书、劳动教育相关保险购买等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