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愈发彰显其重要价值。莘县一中教育集团新城高级中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推进,将其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塑造劳动习惯,全方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2025年,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持续创新、积极实践,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元且成效显著的活动,以下是本年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详细总结。
一、打造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秉持“帮助每一个学生寻找最好的自己”的核心理念,精心构建了特色鲜明的“3695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志愿服务、生产实践、生涯规划等九类课程,全面系统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劳动、投身劳动,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1课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覆盖高中全学段。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等多个领域。
(一)志愿服务类课程实践活动
社区助老行动:组织学生前往莘县夕阳红老年公寓,开展助老志愿服务。学生们为老人打扫房间、清洗衣物,陪老人聊天解闷、读报讲故事,还精心准备文艺节目,如合唱红色歌曲、表演小品等,为老人们带去欢乐。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生们还会为老人包饺子、送祝福,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校园公益岗值守:设立校园图书管理员、教学楼秩序维护员、食堂文明劝导员等公益岗位,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在课余时间负责图书整理上架、维持教学楼走廊安静秩序、引导同学们文明就餐等工作。通过这些岗位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
(二)生产实践类课程实践活动
农田劳作体验:利用学校与莘县周边村庄合作建立的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批次参与农田劳动。春季,学生们参与小麦除草、施肥;夏季,协助农民进行玉米播种、蔬菜采摘;秋季,体验大豆收割、花生挖掘等农活。在劳动过程中,农民技术员现场指导,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基本技能,还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理。
手工制作工坊:开设陶艺制作、编织、木工等手工制作课程,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作茶杯、花瓶等陶艺作品,编织草帽、中国结等手工艺品,打造小板凳、书架等简单家具。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举办的劳动成果展中展出,有的还被选为校园文化纪念品。
(三)生涯规划类课程实践活动
职业体验日:与莘县当地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前往莘县纺织厂,参观纺纱、织布等生产车间,了解纺织工人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走进县医院,跟随医护人员体验导诊、病房护理等工作,感受医护职业的责任与担当;到县电视台,参与新闻采编、节目录制等环节,了解媒体行业的运作模式。通过这些体验,帮助学生初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
创业项目模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园微型创业项目模拟活动。学生们结合莘县当地特色产品,如莘县香瓜、双孢菇等,设计产品包装、制定营销方案,在校园内进行模拟销售。通过项目策划、成本核算、市场推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日常生活劳动板块,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教授学生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洗衣服、制作简单饭菜等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家务劳动部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清洁、烹饪、购物、家庭绿植养护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父母的辛劳,增强家庭责任感。
服务性劳动课程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在莘县当地的公园、街道等地开展义务植树、环境清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无偿献血、慈善募捐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得到了有效培育。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
校园劳动常态化:学校将校园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学生们定期对教室、宿舍、校园绿地等区域进行清洁打扫,同时参与校园设施的简单维修工作。例如,在校园绿化区域,学生们分组负责绿植的浇水、施肥、修剪等工作,不仅让校园环境更加美观,还在实践中提升了劳动技能,培养了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家务劳动促成长:为强化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学校大力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积极承担家务劳动。学校通过发放详细的家务劳动指导手册、组织家长培训等方式,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家务劳动教育,为孩子创造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在家中参与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动,不仅增进了与家人的感情,还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学校还定期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对在家务劳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
社区服务展担当: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们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义务家教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在社区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中,学生们定期前往老人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给老人们带去温暖和关怀,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周活动精彩纷呈:每学年,学校专门设立1个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集中参与劳动实践的契机。在劳动周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如校园劳动技能竞赛、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在校园劳动技能竞赛中,设置了整理书包、打扫教室、水果拼盘制作等多个项目,学生们积极参与,在竞赛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为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学校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该机制将劳动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学生评优、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过程注重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以及合作精神。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态度、参与度等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家长评价则从家庭劳动的角度,对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为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劳动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照片、视频、手工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例如,在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成果展示中,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的农作物、绘制的种植过程记录图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劳动教育保障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设施设备完善: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条件,学校加大了对劳动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包括农业种植区、养殖区、手工制作区等,为学生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同时,学校还配备了齐全的劳动工具和设备,如种植工具、养殖设备、手工制作材料等,满足了学生在不同劳动课程中的需求。例如,在手工制作区,学校购置了缝纫机、木工工具、陶艺制作工具等,为学生开展手工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家校社协同合作:学校积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同时,学校积极与社区、企业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平台和资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参与劳动、增长见识。比如,学校与当地社区合作,建立了多个社区服务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莘县一中教育集团新城高级中学的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显著增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劳动活动中,劳动技能得到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有了大幅提高。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也有力促进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和培养。
然而,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也察觉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以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宣传和引导,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2025年莘县一中教育集团新城高级中学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