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卫生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成员涵盖教育局领导、学校值日中层以及卫生防疫部门专业人员。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整体决策与指挥,确保防疫工作符合上级要求与学校实际。教育局领导提供政策指导与资源协调支持,保障学校防疫工作与教育系统整体防疫策略一致。学校值日中层每日落实校园卫生防疫检查、师生健康监测等工作,及时反馈情况。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凭借专业知识,为学校提供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协助制定防疫措施、培训学校防疫人员,提升学校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专业能力 。
1.校内初步报告:一旦校内发现师生出现流感、非典、风疹、流脑、麻疹、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症状,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现人员(如教师、校医、学生干部等)立即向学校校长及值日中层报告,详细说明病患症状、出现时间、涉及人员范围等关键信息。
2.专业部门报告:经学校校长同意,若事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或疑似重大传染病疫情,学校迅速向当地和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报告,配合专业人员进行疫情初步评估与后续调查。
3.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学校校长同步向当地党委政府、教育局领导汇报,便于上级部门掌握情况,协调各方资源,对学校防疫工作给予指导与支持,形成联防联控局面。
1.病患隔离与就医:师生出现传染性疾病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向学校请假,确诊前不得返校。在校内发病的,迅速安排病患戴防护口罩、手套,转移至学校隔离室休息。学生发病,即刻送往指定医院诊断治疗,同时通知家长前往医院按要求监护。教职工发病,同样送往指定医院,防止疫情在校内扩散。
2.现场管控与消毒:疫情出现后,学校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办公室及涉及公共场所,安排专业人员或在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使用合适消毒药剂彻底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阻断传播途径,控制感染源。
3.疫情监测与防控升级:若传染病为烈性感染,学校立即封锁疫点,如患者所在班级或办公室,暂停校内一切不必要活动,限制人员往来。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校园所有场所全面消毒,协助开展流行病调查,对患者接触人员随访并采取隔离观察措施。
4.信息通报与安抚:学校领导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防护措施,稳定师生情绪,避免恐慌,维护校园秩序,增强师生战胜传染病的信心。
1.教学安排调整:一旦疫情发生,各班级根据实际向学校校长申请变动教学时间,获批准后,合理调整教学工作安排,如开展线上教学等,确保教学秩序相对稳定。
2.活动管控:为防传染病传播,按照卫生防疫要求,学校停办或延办大型集会、运动会等人员聚集活动,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3.停课决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依据疫情发展,请示上级部门,审慎做出是否停课、局部停课或全部停课的决定,以保障师生健康安全。
4.舆论引导: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确保信息准确、公开、透明。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疫情信息与防控措施,避免不实信息传播引发恐慌,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5.疫情上报要求:严格落实疫情上报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病人或传染病病例,除执行正常上报流程,做到随时发现随时报告,杜绝瞒报、缓报、漏报,每日实行 “零报告” 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6.教职工责任: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务必及时主动报告学校,配合学校及卫生防疫部门工作,防止疫情因隐瞒而扩散。
7.健康监测管理:学校体卫组坚持就诊登记制度,完善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以便及时、准确发现疫情并向学校领导报告,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