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是指在超过1.5大气压的密闭环境中,吸入100%氧气治疗疾病的方法。高压氧治疗对一氧化碳中毒,气体栓塞,减压病治疗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突发性耳聋,脑瘫,慢性难愈性伤口,慢性骨髓炎等多数高压氧治疗适应证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之一。
一、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数年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脑外伤后,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脑死亡,宣武医院凌峰教授前去会诊后将病人接回宣武医院,每天除常规治疗外,安排2个医护人员进舱监护,坚持高压氧治疗87次,患者最后不但成功苏醒,而且恢复了生活能力。其实这样的例子在高压氧界经常见到。某市一位姓范的中学生,脑外伤后40天未苏醒,多方求治均认为无苏醒希望,但患者坚持高压氧治疗53次,也成功苏醒并重新上学。
一位78岁的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下肢连续2次高位截肢后切口不愈合,当时主管这个病人的博士在第三次截肢后立即将患者转至高压氧科,及时加用并坚持高压氧治疗,20天后切口间断拆线成功愈合。
曾有2个新生儿,因输液渗漏导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部分明显发黑,常规治疗3天仍无显著好转,医生及时想到了高压氧治疗,第一次治疗时就可见创面红润,一个疗程基本痊愈。
有一位大三的学生放寒假,在家一氧化碳中毒,这位学生住的城市有几家医院有高压氧舱,但这位学生家附近这家医院没有高压氧舱,这位学生进了这家医院后,首诊医生不是让患者转诊到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抢救,而是收入这家没高压氧的医院进行药物治疗,一星期后出院,结果2周后出现迟发性脑病,智力低下。这种情况很多,因为首诊医生不懂高压氧,加上为了创收,不管能不能治,先收进病房再说。笔者曾总结过一篇关于CO中毒迟发脑病的文章发表在《临床急诊杂志》,在我们接诊的58例迟发脑病患者中,有48例来自外院,因没有氧舱未接受高压氧治疗;另有6例未经正规的高压氧治疗,只有2例来自本院经过正规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充分说明了高压氧在预防CO中毒迟发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压氧治疗疾病的机理虽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其纠正局部组织缺氧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是常规疗法不可代替的。有人说传统“活血化瘀”的精髓就是改善局部组织的氧供,而高压氧是更为直接的改善氧供的方法。由改善氧供衍生出来的纠正组织水肿、促进损伤修复等作用,对治疗很多疾病是有特殊意义的。如严重创伤后导致的肢体严重水肿,加用高压氧可以减少组织的坏死,有可能改变预后;糖尿病足加用高压氧治疗,可能使一些患者免受截肢之苦;难以愈合的伤口或骨折加用高压氧治疗,或许会取得常规思路意想不到的疗效。近年来发现高压氧治疗能体内干细胞数量增加8倍,在组织修复中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二、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高压氧治疗时,合适的治疗时机、正确的治疗频次、足够的治疗疗程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条件。
高压氧的治疗作用可以归纳为3种表现形式:病因治疗作用、对症治疗作用、康复治疗作用。只有及时治疗才能产生病因治疗作用,较及时治疗才能产生对症治疗作用,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只会产生康复治疗作用。这三种作用的产生对病人的预后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发挥了高压氧的病因治疗作用,其生效迅速,可以是立竿见影,疗效神奇,预后很好,不留后遗症;较及时的对症治疗作用主要是纠正局部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减少组织的坏死,常常能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是不及时的高压氧治疗,则疗效出现较慢,长疗程时可见部分疗效,多半预后较差,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曾有个14岁的CO中毒的女孩,昏迷2天后才转到我院接受高压氧治疗,但最终由于脑损伤严重未能苏醒。虽然高压氧对C O中毒具有立竿见影的病因治疗作用,50%的患者在首次治疗时会清醒,救治成功率可达97.2%。但救治成功的关键是治疗时机,在脱离现场后24小时内特别是6小时内应急诊高压氧治疗一次,对于重度中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否则排出缓慢滞留体内的CO会导致包括脑组织在内的严重多器官损伤。
高压氧治疗脑外伤是公认疗效好的适应证,但一般应在脑组织水肿存在阶段开始治疗,发挥其对症治疗作用,可以及时挽救濒死脑细胞,明显减少后遗症,疗效较好;但如果治疗太晚,脑细胞坏死软化,高压氧介入虽然仍然具有促进神经康复作用,但显效慢,收效欠佳。离断伤再植吻合、皮瓣移植术后加用高压氧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局部组织的氧供、促进伤口愈合、降低离断组织坏死率、提高皮瓣成活率,但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远端组织出现坏死才来试探性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并不具备起死回生的能力,应该在术后早期或出现缺血征兆立即高压氧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疗程对于高压氧治疗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据报道,突聋多数患者在7~8次开始显效,20~30次疗效最佳;持续植物状态坚持治疗70~90次苏醒率可达到39.2%;脑梗死、脑出血、脊髓损伤坚持治疗3~5个疗程以上能显著改善预后。当然,疗程长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视患者的病情变化综合判断。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合理使用高压氧,用好高压氧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解决很多临床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作用。
康复治疗的误区,您中了几招?
一,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部分病人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在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在神经内外科病房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且应该循序渐进的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二:认为会有灵丹妙药能够治疗自己的疾病。
前期经常有患者询问:医生,有没有什么药能将我的病痛立马治好。急于康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不存在所谓的灵丹妙药。反而让社会上的骗子钻空子,抓住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用保健品、代餐粉、磁石等商品骗取患者及家属大量钱财。
三:对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全面性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医学科普知识宣传不够,使康复医学观念还停留在理疗、推拿、按摩等传统康复治疗手段上。很多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前身就是理疗科,传统观念转变的慢,把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针灸、理疗混为一谈,针灸、理疗只是康复医学中的一部分。现代康复医学科是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重建人的功能缺失,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其关乎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康复医学运用解剖学、运动学、功能代偿理论,以及运动再学习理论等。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是现代康复治疗和传统针灸理疗相结合的现代康复医学理念。
四:认为康复治疗就是锻炼身体,在家多活动也可以。
康复训练属于医学的范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活动锻炼。
康复的服务对象不是严格意义的正常人,虽然他们的病情比较稳定,但是也存在发生变化的可能。训练的方式方法、强度频次、动作复杂性、持续的时间长短……都会对患者的恢复过程造成巨大的影响。
系统、专业、适合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医疗费用分配不合理,对康复治疗投入过于吝啬。
不少患者早期求医心切,主动要求做一些对指导治疗没有意义的检查项目。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定期做一些血常规、大生化、肝功肾功的检查没有必要。还有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反复要求做X检查、B超检查等……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浪费,减少了对康复治疗的投入。
又因为康复治疗大多依靠治疗师的手法,便觉得不需要投入太多费用,一些项目学学可以自己做。
六:急于求成,采用训练方法强度高、剂量大。
患者及家属对病情认识不足,加上经济、时间等方面的压力,迫切的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却忽视了疾病恢复的客观规律。过早、过量的进行运动训练,甚至暴力性活动患侧肢体……造成肌肉拉伤、肌腱断裂、血肿等损伤,反而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七:对患者进行呵护过度,所有的事情都给予代办。
患者虽然因为病情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但这并不表明患者就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一些简单地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
过度的呵护不利于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参与性不足,无法达到运动治疗的最佳效果。而且过度的护理会影响患者的心理,认为自己的病情糟糕至极,陷入到烦躁、抑郁的不良情绪状态中无法自拔。
八:康复治疗只是治疗师的事情,家属只需要看着就好。
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地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或者说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也离不开家属的支持。
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不仅仅是康复医师的责任,也是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的治疗过程。医院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贯穿于患者康复过程的始终。维持训练效应的唯一方式就是持续进行运动治疗。家属根据康复治疗项目,训练过程中的强度、时间、频次等指导配合训练。
防治便秘,试试这几招!
通常情况下,当存在下列2条及以上的症状,且症状出现时间超过6个月时,就应该考虑患有便秘:
1. 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
2. 大便过于干硬,形状像“羊粪球”;
3. 排便时感到费力;
4.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堵塞感;
5. 需要用手法辅助;
6. 需要用泻药、灌肠等手段维持排便;
7. 有排便不尽感。
最佳排便时间与姿势
早上5~7时,大肠蠕动,此时最宜排便。因此,建议晨起后喝杯温开水,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排便时间最好控制在3~5分钟,以防痔疮等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如厕姿势还是蹲位好,相对于坐位排便,蹲位排便能促使肛直角完全打开,降低耻骨直肠肌对于直肠的影响。建议坐便器排便法如下:
此外,每日充足的睡眠对正常排便是很重要的。充足的睡眠是气血旺盛的基础,气血足,则大便通。改善便秘方法:
(一)、饮食调整
1.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推荐每天1.5~2L液体摄入。适当多饮水,多喝茶,有助于排浊降火。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保证每天至少20~30g膳食纤维。此外,优质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是正常排便的保障,如全谷物饮食。3.少食甜食、肉制品、奶制品、精加工的食物、快餐等都会加重便秘症状。4.多吃助排便食物,如火龙果、猕猴桃、香蕉、蜂蜜、苹果、红薯、芹菜、粗粮、酸奶、韭菜、梨、菠菜、笋、燕麦、马铃薯等,营养丰富又助排便。
(二)、按摩腹部
所谓常运动,“肠”年轻,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肠蠕动,促进排便。中医传统摩腹手法能够帮助肠道活跃起来。
方法: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双手重叠至于右下腹部,沿着结肠走向进行。由慢到快,从轻到重,以加快肠蠕动,促进排便,每次至少坚持10分钟。
(三)、 穴位疗法
穴位疗法同样能促进肠道蠕动,如隔姜灸天枢穴、足三里敲打等。
天枢穴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炷隔物灸(例如隔姜,姜切片,上面扎孔)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足三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可用敲打法,每天敲打200次。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便秘治疗应个体化,有些患者只需纠正改善生活方式,有些患者则需系统的规范治疗。
孩子患了水痘是怎么回事?
水痘(varicella, 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
水痘有什么症状?
答:一般有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倦态、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之后再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水痘?
答:冬春两季多发
水痘有没有传染性?传染性大不大?怎么传染?
答:有传染性,且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甚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问:以前得过水痘还会被传染吗?
答:患了水痘的人,可获得终身免疫,以后也不会再发水痘,除非合并患有降低免疫的疾病,有可能会再次发病。
问:水痘如何治疗?
答:一般小孩患水痘症状比较轻,给予抗病毒、对症止痒,若有感染需要抗感染等治疗。甚至有的患儿症状更轻微,可以只外用喷昔洛韦乳膏、干扰素凝胶等,不需要吃药。 水痘也有严重类型,这时候需要加强治疗,甚至住院输液治疗。比如:大疱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等。此外,若妊娠期感染水痘,可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问:如果小孩患了水痘,会不会传染家里其他孩子呢?
答:患水痘的孩子是有传染性的,其他孩子如果没有产生水痘病毒的抗体是很容易被传染的,最好是隔离,不要在一起玩耍。
问:水痘如何预防呢?
答: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对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免疫抑制剂者机孕妇,若有接触史,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水痘减毒或疫苗是第一种在许多国家被批准临床应用的人类疱疹病毒疫苗,接种后的随访观察发现水痘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率。当然一旦发现可疑症状,还是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更为靠谱哦。
问:得了水痘必须吃狗肉吗?
答:不需要,并且需清淡饮食,狗肉属于热性食物,食用后不利于疾病康复,但其他瘦肉类可以适当食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缩短病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